“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从史料上来看,中秋在两汉时已初具雏形,至唐代已出现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到北宋时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至明清朝时宫内外祭月、拜月、赏月愈见兴盛。
人月两团圆是中国民间对于世俗生活最朴素也是最真挚的美好祝愿,海内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游子归乡,共享天伦,中秋节又不知寄予了多少代中华儿女的思乡之情,因此也成为民俗文化一道最具人文情怀的风景。
中秋节纪念银币是2001年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法定货币,无论是从其选用的表现素材和币面的雕刻风格,都呈现了相当古典的深沉韵味。
这枚精制银币的背面图案是一幅古朴典雅的“花好月圆图”,当空皓月如银盆,柔和清辉之下,牡丹、月季和菊花次第怒放,画面简洁朴实,却融入了精湛的铸造工艺,牡丹花瓣采用了亮面向霜面渐变过渡的处理方法,菊花的花瓣则采用了喷砂后用镜面线勾轮廓的处理方法,而月季花瓣经喷砂后再微微做亮,不同的特性用迥异的艺术手法来处理,不同的落差造就了生动的和谐。所有的花叶都采用喷砂后再用镜面线将轮廓和叶筋勾勒出来,绿叶衬托、呵护着美丽的花朵,更加强了画面的主体形象感。而画面正上方的圆月,则采用了国际上较先进的具有防伪功能的隐形雕刻造币新技术:粗看圆月,没有东西;从左右不同角度观察可看到卧兔和奔兔两个图案,左右连续不断交替观察则兔子仿佛动了起来。通体而观,背面图案呈现了意境雅致的视觉效果,简练而明快的诉求,满足了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对文化认同的需要。明月当空,花团锦簇,沉静中透出典雅柔和的光芒,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运用先进的贵金属铸币工艺来描绘的这幅花好月圆图是一种审美,更是一种艺术。
银币的正面图案由我国著名工艺美术大师陈坚先生设计、雕刻,传说中嫦娥清凄安身的广寒宫绕云而立,广寒宫的建筑精雕细刻在微凸的球面上,轻盈飘渺的云纹缠绕其间,屋檐、门窗、栏杆、台阶等赋予或亮、或暗、或白、或灰等不同的色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广寒宫的结构、材质、立体感、纵深感,而对球面作喷砂处理,云纹稍稍做亮,平底镜面映衬中的月中广寒更凸现清婉静寂的清俊之气。
这枚纪念银币从艺术风格的表现上,大体有这么几个特征:
一为古典与现代的水乳交融,嫦娥奔月、广寒玉兔是古典神话,牡丹月季是富有地域色彩的中国典型吉祥植物,菊花更是具有悠远的诗文魅力,这枚银币的选用素材带有强烈的古典色彩,而刻画这些古典素材的艺术手法却是现代的雕币工艺,设计者将两者进行互补。古典的幽雅和现代的简约形成对比,和谐一致。
二为简单的魅力,正因为画面铺排简单,观赏者有了想象的空间,艺术作品也平添一种欲说还休的魅力。在这枚银币中除了花卉、明月、广寒、云纹之外,并无繁杂的雕饰,而且运用银质本色,画面显得那样的简单而舒展,让观赏者充分领略到“淡极始知花更艳”的艺术魅力。
三为细节的美感,乍看之下,中秋银币并无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但细细观察,才发现细节的处理在这里得到充分的体现。比如圆月上不同角度不同状态玉兔的呈现,广寒建筑局部细节上的精细雕刻,把文章都做到了细节上,更增添了收藏者在把玩观赏过程中收获的乐趣,也很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中秋节银币作为中国民俗系列的首枚,收藏者赋予它的期待似乎已经远远高于一枚普通的纪念币,市场也有传言,早在该币发行之处,已有国内权威金融机构包销数万枚作为内部职工福利,因此该币上市后一直呈现供应趋紧的局面,尤其因为该币特殊的地位、精湛的铸造工艺和雄厚群众基础的题材优势,这枚叫好又叫座的银币一直表现出单边上扬的态势,没有理会市场大气候的起伏,大市暖它也涨,大市寒它仍然涨,很多收藏者难求一币,勘称纪念币市场的一段“平民神话”。
民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日常生活最为贴近,在它的发展中有着民族最鲜活的脉络涌动,特别是在近期中秋、端午、春节又被定为国家的法定节日,又一次从国家层面提升了民俗节日的地位,从这个角度而言,中秋节银币也可称为中秋文化的活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