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邮坛“庚申猴”屡屡创造升值神话相类似,在币坛,“建行”同样也创造了十余年大旗不倒的传奇。这枚发行于1988年,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40周年”题,币额1元的纪念币,18年过去,在市场,成交价已经上涨到1200元左右。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自1997年币市高峰后,纪念币板块几乎全军覆没,唯有“建行”一枝独秀,以出污泥而不染的清高,轻扬直上,不断创出历史新高。这种特殊现象,不仅让币市参与者百思不得其解,也是钱币投资领域一直在探讨研究的课题。
回看“建行”价格走势图,呈波段性跳跃态势。自1988年发行至1990年末稳定在70元左右,“建行”完成了它市价筑底阶段的第一阶段。1991年,“建行”随大势鲤鱼翻身,再次跳跃性上行至300元附近。接下来的几年,币市行情忽高忽低,但“建行”始终呈上行形态,到1996年,市场成交价已经喊到了480元,远不是同期其它品种所能及。1997年币市高潮,“建行”随大盘再次发力,但幅度有限,只攀至800元上下,就随大势缩了手脚。1997年至2003年,经过7年回落,纪念币所有品种都萎缩成半残之身,而“建行”不跌反涨,甚至一度越过千元大关,显现出它的英雄本色。
2004年春,笔者曾经写过一篇币市文章,对“建行”现象提出了种种疑问。当时“建行”市价在1000元左右徘徊,即便冲过去,也转瞬即逝,又回到950元附近。笔者认为,“建行”行情只是炒作者的作秀,其目的,是想以此为瓶颈品种,拉动纪念币行情向上突破。经过2005年一年时间观察,笔者发现自己担心是一种多虑。在这一年中,“建行”并没有随纪念币大盘向下缓慢阴跌,反过来,一步一步向上力挺,到2006新年第一声钟响时,居然闯到了1200元上方。
“建行”被认为是纪念币中的“金猴”,在纪念币所有品种壮士般纷纷倒下时,它却傲然屹立,成为纪念币板块一面始终飘扬的孤独的旗。正面图案同样是国徽、国名和年号,背面图案也只是简简单单中国人民银行行徽、中国人民分行总行大厦,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四十周年”字样,为什么短短18年内,能有如此之高的升幅?解释只有一个,供需比例严重失衡,导致“建行”货源稀薄,从而不断推动求购价格高抬。
“建行”货源稀薄的现象,当年在币坛众所周知。“建行”发行于1988年12月1日,发行量为206.8万。这个数字,在纪念币中排名第三,它高于156万的“宁夏”,低于261.2万的“西藏”。原因当然不是这样简单。“建行”问世后,中国人民银行借近水楼台之机,将此作为建行40周年的纪念品,几乎发放到每一名员工。真正流到社会的,数量不是很多。正因为如此,历次币市行情中,它都独往独来,既不为资金上蹿,也不为资金跳楼。其稳定性,在币市所有品种中,远远排在前列。
虽然货源稀薄,但“建行”的市场需求却不断呈扩大趋势。其中流通纪念币大全册是最大的消耗渠道。纪念币大全册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以至21世纪,更是风行一时。相比之下,“建行”发行量勉强为“熊猫”1/3,是“毛泽东”的1/10,与3000万的“建党”比,更是小巫见大巫。其瓶颈效应,自然突显。不仅仅如此,在人民银行制作的各式礼品册中,“建行”又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它的需求量又高于其它品种。需求量日复一日扩大,而存世量又一天一天减少,供需关系不断恶化,最终只能以提高市价来缓冲这种矛盾。
从理论上讲,“建行”目前所处的高价位,仍然是一个相对的底部,因为它的需求没有停止,而它的货源也没有增加,供与需之间,依然在一步步扩大。既如此,它的市价扬升,也就无法避免。“建行”大旗不倒给市场的启示是多层次的,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
来源:大江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