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收藏拍卖导报 作者:方 晓
10月29日,为期4天的北京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落下帷幕。4天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集邮者、集币爱好者、邮商、币商纷至沓来。在许多参观者看来,与往届相比,此届博览会,主办方的确花了不少心思。
国内外珍邮展示,让参观者不仅有幸目睹了“红印花”、“大龙”等难得一见的珍罕邮票,而且也饱览了异域邮票的别样风味儿;“中国古代早期铸钱工艺”展览通过陶范、钱币等实物,将铸钱工艺“娓娓道来”;奥运海报珍品展,则让参观者领略了法国海报收藏家的“珍宝”。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主办方还特意在会场内外醒目处张贴了有关禁止门票炒作的告示。但是门票炒作现象仍然存在。据悉,一张原本售价20元的门票最高炒至150元。但与以往相比,炒作者显然已由“明目张胆”地开辟炒区转为“偷偷摸摸”的私下交易。
不过,博览会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记者在现场看到,来参加博览会的人群中,许多都是有备而来。他们手拎着大包,有些甚至连行李箱也拉来了。然而,在他们的脸上,却是有人欢喜有人忧。令人蹊跷的是,欢喜的大多是邮商和币商,忧的却多是集邮者和集币爱好者。这一喜一忧之间,已是耐人寻味。
豪华邮品卖给谁?
本是一次集邮人的盛会,可许多集邮者却抱怨:买邮难。而占据了会场面积1/2的国内各大集邮公司的展位也是门可罗雀。尽管展柜里呈放着五颜六色、品种繁多的邮品,可它们却丝毫不能激起集邮者的欲望。
记者遇上北京集邮者张先生时,他正用英文向一家澳大利亚展位的负责人打听航空题材的邮票。今年约摸70岁的张先生,说起英文来有些蹩脚。他将同一个问题重复问了三次之后,对方摇摇头,张先生的脸上掠过一丝失望。张先生告诉记者,他集邮数十年,专攻航空专题。本想在博览会上淘点“宝贝儿”,可都转了好几圈了,才寻到了几枚邮票,而且都是外邮。当记者说起国内集邮公司的展位时,张先生连连摆手:“它们卖的都是新邮、豪华册,我不需要。”
记者发现,诚如张先生所说,国内集邮公司带来的参展邮品,虽然花样不少,但大多数都是近两三年的品种,且尤以礼品册居多。而人气尚佳的只有这次博览会的纪念邮品——《文房四宝》绢制邮票邮折、卡册等。而在真正的集邮者看来,它们原本都只是普通的邮品,只是加了个外包装,就“摇身一变”成了高档品,价格也翻了好几番,这样的邮品,集邮者不会买。而集邮者来逛博览会,心里想的是“拾遗补缺”,希望能淘点老邮品,丰富藏品。可如今看来,这点要求也难以满足。
记者看到,与冷冷清清的集邮公司展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仅有的几家销售老邮、实寄封的展位,如上海外邮社等,它们的柜台前则是围满了集邮者。一个旧纸箱装满了各个年代的信销票,纸箱上标明售价“1元/枚”。与那些豪华邮册相比,它们太过于“老土”。可它们就是有那股子魔力,让集邮者对它们心驰神往。另外,国外参展商带来的也都是极富本国特色的邮品,如一家泰国展位处,近千张各式主题的邮票,任集邮者挑选;而一家澳大利亚展位处,不仅有当地的邮票、明信片,还有首日封等,如一张“女王80岁生日”的首日封,售价18元,就吸引了不少集邮者的眼球。
奥运银盘夺目拍卖会
“……起拍价8800元”,当拍卖师的话音刚落,只见现场一阵“硝烟”四起,拍卖牌“刷刷刷”此起彼伏,拍卖师像报菜名儿一样报着数字:9800、15000……28000、38000……55000、58000!经过十多个回合的“争夺”,最终,这件拍品以5.8万元落槌。究竟是何拍品,竟引得众藏家为之奋力一搏?它就是1公斤银制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纪念银盘”,而它也成为本届博览会拍卖会上最耀眼的“明星”。
此届拍卖会由东西方国际拍卖有限责任公司承办。东西方国际拍卖公司已连续数次执槌北京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的拍卖活动。作为博览会的特色内容,拍卖会受到广泛认可。本次拍卖会上,不少“重量级”拍品的上阵让众多藏友都想一显身手。“北京2008年奥运会纪念银盘”便是其中之一。
竞得此件拍品的是一位来自山西的金银币收藏者马女士。她专程从千里之外赶赴拍卖会,目标就只有一个——“北京2008年奥运会纪念银盘”。拍卖会结束后,马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连说了好几声:“值了!值了!”在她看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银盘,又是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发行的第一件银盘,再加上证书号为“29”,正好与第29届北京奥运会相吻合,更重要的是它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令人不得不对它情有独钟。
北京奥运会纪念银盘固然夺人眼球,但其他拍品也丝毫不逊色。拍卖会上,打头阵的是今年博览会熊猫加字银质纪念币,其刚一露面,就出手不凡。从380元起拍,最终以3000元落槌;1994年版熊猫双金属纪念币(1/10盎司金、1/28盎司银)以600元起拍,4000元落槌;而2006版熊猫精制1公斤银币起拍价5000元,最终以1.9万元收槌。
古今钱币应是一家
除了“买邮难”,记者听到的另一句最多的抱怨就是“古钱币都上哪儿了?”
宋钱研究专家殷海斌专程从河南赶来参加博览会。可是他在会场转了好几圈,也没寻到自己中意的古钱币。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宋钱的,可品种却是相当得一般。与记者交流时,殷海斌不停地唉声叹气:怎么就看不到古钱币的影儿呢?而与殷海斌有同感的则大有人在。
逛一圈博览会现场,您就会轻易地发现,这里实际上是贵金属币的“天下”。除了国外参展商带来的本国特色钱币外,许多国内参展商的柜台里则是清一色的贵金属币,且多为礼品销售。
一些业内人士称,如今古钱币和现代金银币的市场各自为阵,这一点也使得国内钱币展销会大多以单一币种为主要对象。比如这次博览会主要以现代金银币为主体,而像北京报国寺每年举办4次的钱币交流会则主要以古钱币为主体,相比之下,现代金银币的分量则要小许多。其实,对于钱币收藏而言,古钱币和现代金银币如果能够兼容,也可以满足更广大收藏者的需求。
上海金银币专家黄瑞勇对此也深有体会。前不久,黄瑞勇刚从德国乌尔姆参加完一个钱币展销会回国。他介绍说,乌尔姆的钱币展销会,规模虽然没有国内的博览会大,但内容却要丰富得多,古钱币、当代钱币应有尽有,其中不仅有本国的,也有外国的,另外还有邮票。展销会上,有收藏者、钱币商,也有父母带着孩子来的,朋友结伴而来的。而一年中,德国的钱币展销会不下于100次。黄瑞勇强调说,从世界范围来看,钱币展销会不仅有古钱币,而且也有现代钱币。
一纸证书价几何?
同样一枚钱币,有证书和无证书的价格却相差好几百元,甚至更多。可为了求得这一纸证书,一些收藏者却宁愿倾囊而出。这样的情景,记者在博览会上时有碰见。
有业内人士介绍,如今,金银币收藏者唯证书论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附有“证书1号”的钱币往往成为拍卖会热门,引来众藏家争相竞拍。对于这种唯证书论,一些专家却忧心忡忡。
黄瑞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我国发行的金银币所附带的证书,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能称之为“证书”,它只是一张“说明书”而已。国外,如美国,都有专门的鉴定机构,对钱币进行鉴定后,才会出示一张证书,且是被封在塑料盒内,有统一的标准和规格。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追求证书者,实际上是舍本逐末。收藏钱币,“本”在钱币本身,钱币的文化内涵、工艺等才是收藏者应关注的重点。现在有些收藏者却舍弃了这个“本”,而单纯地追求“证书”,分析个中缘由,与人们的炫耀心理分不开。有些人买手机号,就喜好尾数“88”的;有些人办汽车牌照,就喜欢尾数“99”的。黄瑞勇举了个例子。有关部门曾发行佛指舍利的贵金属币两种,区别就在于证书开光和未开光,可两者的差价却是1倍。偏偏就有许多收藏者冲着“开光”买了钱币。实际上,如果自己到寺庙给证书开个光,估计也不过几百元而已,远高不了那个附带了开光“证书”的钱币价格。
有专家指出,唯证书论的出现也是有一定历史渊源的。1979年我国发行贵金属币,并主要面向海外销售。尽管其后有回流,但大多数钱币仍在海外。回流的钱币中有些是裸币,有些则是完好包装的,后者常常被钱币商拆成一件一件的商品分开销售,如此一来,钱币是钱币,证书是证书,包装是包装。之所以这样做,是抓住了许多国内收藏者“求全”的心理——偏好买原包装的钱币,所以收藏者也逐渐接受了这种分拆经营的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有了唯证书论者的出现,所以也有了造假市场的存在。2000年以前,受工艺技术的限制,证书多为布纹纸、雕版纸等印刷,工艺简单,造假容易。
专题、精品是主流
收藏专题化,这是集邮、钱币收藏的趋势。眼下,越来越多的收藏者开始向专题进军。这一点在本届博览会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记者采访中,许多收藏者就是专题收藏爱好者。
有专家认为,无论是邮票,还是金银币,不可能见一枚买一枚。尤其是金银币,曾一直是“养在深闺无人知”的“贵族”收藏品。若是想求全求齐,那花费的金钱将是不计其数。而专题收藏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们求全的心理,也更加有利于收藏研究
。
在金银币收藏领域,除了专题化,精品意识也为众多专家和收藏者认可。不过,什么样的金银币才称得上精品呢?一些收藏者认为,那些罕见的、稀少的就是精品。而在专家看来,这些珍稀品种并非全都是精品,真正的精品需要符合三个基本要素,一是工艺精湛,二是题材深入人心,三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如《桂林山水》金币就属于此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