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拿“错版货币”当珍稀藏品
目前,不少人津津乐道自己手中的“错版货币”,甚至期待卖出天价。其实,这些99%以上都是逐利者挖补熏染的。
刘文和:北京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 梁学义:北京市钱币学会常务理事 吴 鑫:上海钱币收藏者 方 晓:本报记者 日前,一则央行关于“错版货币子虚乌有”的消息引起了钱币界众多人士的关注。这位央行有关人士表示:目前发现的所谓“错版货币”,不仅有人民币纸币,还有硬币,包括纪念币,还发现有外币。但无论什么币种,都是在原有货币的基础上,经过人工制作的。从目前破获的案件看,社会上确实有一些利欲熏心之人,为牟取暴利,专门制作、兜售所谓“错版货币”。那么,对于钱币收藏爱好者来说,“错版货币”到底是否子虚乌有?“错版货币”究竟有无收藏价值?
“错版货币”到底是什么 刘文和:“错版货币”是一种残次品,所谓的“错版货币”根本不存在。 实际上,“错版货币”是一种残次品。印钞厂印出货币后,需要进行严格检验。这一过程与生产厂家生产出的产品需要经过严格检验一样。产品经过检验后,那些包装不合格、质量不达标的产品会被淘汰。同样,货币在生产出来后,在检验过程中,那些漏色的、图样有误的都会被淘汰。经过几道工序,检验合格的货币才能上市流通;而那些不合格的货币则作为残次品,应该被销毁。“错版货币”就属于这类残次品。 现在说的“错版货币”,其包含了两类。其一是如上所述在印制过程中产生的残次品,因为疏漏而流到了社会;其二是所谓的“错版货币”,之所以冠之以“所谓”二字,是因为它本身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错版货币,而是一些造假者人为地做假而做出来的“错版货币”。近段时期中央人民银行有关人士称“社会上没有错版货币”指的就是这一类。 梁学义:买卖流通中的“错版币”违法。 如果是因为技术原因而产生的货币残次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有收藏价值。残次品的数量是极其稀少的,物以稀为贵。就像邮票中的“错票”一样,残次品因为漏印等原因而与众不同。在烟标、火花等藏品中,某个图案或者字印漏了、印倒了,这在很多收藏者眼中都是稀罕之物,很值得收藏。所以,相对于正常货币而言,这样的残次品肯定更能吸引收藏者的眼球。收藏者收藏它们也无可厚非。当然这里所说的货币残次品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那些人为制造的残次品就和赝品一样,没有任何收藏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有些还在流通中的“错版人民币”也出现了买卖现象。如钱币收藏册,每册才几元钱,把硬币装在册子里,拿到市场上卖。这些硬币都是还在流通中的货币。按照《人民币管理条例》规定,流通人民币是禁止非法买卖的,退出流通的人民币和一些纪念币,遵守国家相关政策下才允许买卖。现在在一些邮币卡交易中心,经营钱币的也都是纪念币。纪念币是具有特定主题的限量发行的人民币,包括普通纪念币和贵金属纪念币,目前市面上买卖的都是纪念币。 吴 鑫:“错版货币”称谓是民间收藏者自取的。 实际上,“错版货币”这一称谓是民间收藏者自取的。在钱币领域中,出现“错版货币”一说还与邮票有关。在集邮领域,最为著名的《全国山河一片红》当初就是因为在印制中出现了错误而被人们所关注,其身价也不菲。另外,早些时候,台湾一位钱币收藏者觉得钱币收藏种类太窄,于是出了一本钱币书,书中就介绍了纸币吉祥号码收藏、“错版货币”收藏等。但“错版货币”这一称谓并不被央行所认可。在央行看来,那些确实是因为技术原因而产生的所谓“错版”纸币其实就是一种残次品。
“错版货币”有无收藏价值 刘文和:不是稀少的物品就一定有收藏价值。 在我看来,“错版货币”是没有收藏价值的。“错版货币”属于残次品,它理应由印钞厂销毁。从收藏角度看,“错版货币”没有太大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我们说一个物品是否有收藏价值,首先是看它是否有“内涵”,即历史价值、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然后再看年代和稀缺度。如果仅仅将眼光只盯在一个“稀缺度”上,那必然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另外,我们还要将“错版货币”与样币、连体钞区别开来。人民币各版别都有样币。生产新版人民币之初,要先出样币,各印钞厂依样印制,不得有差异。检验印刷质量时,用样币对比颜色色调、图案、规格等,不得走样。投放新版人民币之前,要发行样币到银行的各地方分行、支行,以便于宣传和对比真例。对于钱币收藏者来说,在办钱币展览中,如果没有正式的货币,才会用样币替代。从数量上看,样币也很稀缺。而且因为其本身是不在市场上流通的,所以市场上很难寻觅到它的身影。从这个意义上讲,样币还是很值得收藏的。 再说连体钞。在世纪之交的龙年,我国首次装帧、发行流通人民币连体钞。连体钞即多张连在一起未裁切的纸币,是供收藏、鉴赏的纸币真品。由于连体钞的特性,其实际价格远比面值高得多。从这个定义上看,连体钞与错版货币还是有本质差别的。“错版货币”,中央人民银行宣称它没有收藏价值,而且是残次品;而连体钞则是专供来收藏、鉴赏的纸币珍品。值得一提的是,“错版货币”还不等同于钱币中的吉祥号码。如一张编号为“00001号”的钞票,它的收藏价值就和书报刊的创刊号一样。 人民币中的1角硬币两面的图案原本是对应的,然而安徽省界首市一位收藏者手中的这枚1997年版的1角硬币的两面图案却整整错开80度。据银行方面人士鉴定后认为,这枚硬币首先不是假币,这极可能是由于造币厂的疏忽才将这枚铸错的硬币流入社会的,虽说铸错的硬币很稀罕,但其本身收藏意义和收藏价值不大。当地收藏界人士对此持两种态度,一种与银行方面意见相同,另一种说法认为,印错的邮票往往纸贵洛阳被市场宠爱,不是假币的这枚币当然更应该具有一定收藏价值。 梁学义:人为制作“错版人民币”属于违法行为。 目前所谓“错版货币”,99%以上是在原有货币的基础上经人工制作的。如对所谓“错版货币”认真观察或借助放大仪器观察,就会发现刀切、粘贴、修刮的痕迹。 从技术上看,具体来说有:挖补,这项作假技术十分高明,即将纸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6个字挖下来,然后再倒过来复原在纸币上;再如将纸币中的头像水印纸揭开,把水印倒过来再复原,或者干脆自己做一个水印倒过来放进去;还有如将边角线的花纹倒过来,这些都属于“重大失误”;漏印,即颜色漏了,本来是红色,作假印完后却变成了黄色;有的则用化学原料熏,将本来是酱紫色的纸币熏成红色的, 人为制作“错版人民币”属于“故意毁损人民币”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43条规定:“故意毁损人民币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利用“错版货币”进行诈骗的,有关执法部门也将依法制裁。 以上所说的这类人为制造的“错版货币”是没有收藏价值的。当然,像在第一、二套人民币中出现的“错版货币”还有收藏价值。如在第一套人民币中就有“平3”和“圆3”之说。钞票上的那个数字“3”的第一笔本来是圆的,可有些就印成了平的,在市场上,“平3”就要比“圆3”贵几十倍。 吴 鑫:“错版币”只是收藏的旁门左道。 收集所谓的“错版币”,这一块基本不列入钱币学会。在钱币收藏界,收藏流通中的“错版币”只是收藏的旁门左道,这些人是市场炒作孕育出来的收集群体。这种收藏者往往没有稳定的收藏数量和长期的收藏经历,主要是猎奇心理和利益驱动下的行为,没有任何文化或者传承的意义。钱币学是门多边综合科学,将偶有的一张“错币”珍藏算不上是收藏。钱币收藏蕴含着巨大的投资价值,钱币的升值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更重要的是,钱币里蕴含着深厚文化。
收藏不是猎奇 刘文和:收藏重在文化、研究,一味猎奇不利于收藏研究。 之所以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倒买倒卖“错版货币”的现象,这还是经济利益在作祟。但现在有一些人专门收藏“错版货币”,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种猎奇心态的驱使。我要说的还是那一句话,收藏最重要看的是物品的欣赏价值、史料价值、文化内涵和研究价值。一味钻进猎奇里,这样的心态不利于收藏研究。 梁学义:经济利益的驱使是当前“错版货币”流行的重要因素。 “错版货币”有买有卖,这个市场就会形成。而之所以出现这样一个市场,关键在于一些人专门收藏“错版货币”,而且其价格居高临下。正因为有人收,所以才会出现一帮专门制造所谓的“错版货币”的制假者,他们生产的各种“错版货币”,均是为了迎合那些猎奇收藏者的心态。
来源:中国商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