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稿刊载于2007年4月5日出版的第七期《钱币》报上,如需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于《钱币》报
一般来说,有无标上面值,往往是区别币与章的主要依据。然而在1982年我国发行的中国熊猫金币,未标面值,它却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行的金币。如何看待这枚无面值的金币,已成了许多集币爱好者感兴趣的热点。不久前我与中国金币总公司的蔡明信老先生,共同回忆起当年如何策划、设计这组熊猫金币的全部过程,也许对称它应是“币”还是“章”有一个较合理的解释。
南非是产黄金大国,制成的黄金饰品远销世界各地。然而据说不少国家却有规定,凡私人存有黄金制品,作为家庭财产之一,到一定时期需要申报,还要交纳一定税金,这对存金带来一定顾虑,也多少影响金饰品的销售。大约在60年代末期,南非首先发行了称为普通金币的克兰格林(KRUGER RAND)金币,也称为实体金币,主要用于投资及国际流通。因为它属货币,就不需申报与交税;而它的售价一般按当时黄金价格加上3%—12%的加工费及利润,所以一发行就受到了广大顾客的欢迎,销量成倍增长。克兰格林普通金币的正面图案为当年在任总统的头像;背面主图为鹿,并标有铸造年号及含金量,却未标面值。不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迅速仿效,相继铸行这类普通金币。但他们觉得既然是货币,标上面值似乎更合适。因此这些国家发行的普通金币就按不同含金量,不同直径分别标上5元、10元、25元、50元、100元等象征性的面值,并逐渐形成国际惯例。
我国1982年发行的中国熊猫普通金币,当时就是按照南非克兰格林普通金币的币面设计思路来铸造的,所以也未标上面值。在1983年以后的熊猫金币,考虑到当时的国际惯例,按不同含金量都标上了面值。介绍了’82版熊猫金币设计铸造的前后过程,它究竟是“币”还是“章”,也就很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