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金币”诞生记
陈坚(中国首枚熊猫金币设计者之一)
1985年,在美国举行的“国际年度硬币比赛”中,我国的熊猫金币(83版)荣膺“最佳金币”奖。美国《新闻周刊》载文称赞这套金币“确实富有魅力,人们已经成了它的狂热追求者”。
熊猫金币的获奖,标志着我国精制贵金属纪念币尽管起步不久,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在各国剧烈角逐的这个领域里,我国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为世界上最早铸造金属货币的国家之一,这一成就的取得,不仅表明了我国的传统文明蕴藏着深厚的潜力,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的自信心与创造力。
作为设计者之一,我在这里结合创作实践,向大家介绍有关这套系列熊猫金币在艺术构思上的特点,以及工艺技术上创新之处,与国内外同好相切磋。
1981年初,国家决定设计和制作中国熊猫金币,上海造币厂承接了这项任务。众所周知,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它之所以广为世人所喜爱,不仅在于有着“活化石美誉”,更由于它憨态可掬、稚趣盎然。长期以来,熊猫的形象,不但活跃在各类艺术形式的作品之中,还通过交往,给世界人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赢得了“友好使者”的美称。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选用它作为该会的会徽,确实是很有道理的。熊猫的形象,人们是太熟悉了,因而使熊猫金币的设计雕刻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设计伊始,我们从查考图片与文字资料入手,以期掌握熊猫的生理、生活特性和进化历史。千百万年前,它的足迹曾遍及全球,由于气候、环境等条件的变迁,它从其他各地销声匿迹了,惟有我国尚存少量孑遗,食性也由肉食转为杂食,且以箭竹为主。
从构思熊猫金币那天起,我们成了动物园的常客,对可爱的熊猫反复进行观察,认真写生绘画,经过努力,设计人员对它的印象更为深刻了,只要提起熊猫,它那文静的外表、好动的性格、娇憨的动作,温顺中略透野气的形象,便为历历在目。
鉴于熊猫的特殊地位,设计人员强烈地意识到将它的形象不仅传真,更需传神地表现在纪念币上的意义。我们的设计意向明确为:在真实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集中表现出它在人们心目中既定的审美形象。通过对数十张画稿的反复推敲,最后选定了“熊猫吃竹图”作为熊猫金币82年版的基本图案。
创作这幅画稿,我屏弃了自然主义的表现形式,有意识地吸收玩具、商标及装饰画上表现熊猫的特点-适度的变形与夸张。画面上的熊猫捧着青竹,身躯微侧,似乎向人们颌首问候“您好”,这就是我国首次向世界发行的中国熊猫金币的设计图案。
将图稿雕刻成模,这是铸造纪念币的难点之一。纪念币由于材料和工具的特殊,一般绘画中的丰富色彩,在金属币上基本归结为一色,只能以雕刻层次来表现色彩的变化。如何完美地表现黑白两色的关系,雕刻家们尽管进行长期探索,但始终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熊猫天赋的黑白两色以及皮毛柔和的质感,更成了纪念币表现的难题。为攻克这一难关,科技人员与美工设计人员进行了反复的研究,终于寻到了一条较好的途径——“以凹作凸”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我国古代艺术宝库中,有着大量的佛教雕刻,如敦煌、云冈、龙门石窟造像。在这些艺术作品中,我国古代雕刻家创造了一种将形象的某些凸出部分进行凹雕的处理,由于光线的反差查声出浮凸的效果。我们在借鉴这种表现手法的同时,又大胆地运用木刻创造的刀法技巧加以处理,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效果。熊猫形象不仅具有立体感,而且很生动,富于变化。
在借鉴古代造像和现代木刻创作手法的基础上,我们充分运用现代精制纪念币的工艺技术——镜面和喷砂处理方法。对底面进行特殊的抛光,以造成镜面效果,对花纹运用喷砂处理,以产生凝霜鲜明的特点。镜面与喷砂两种现代工艺技术的结合就能产生强烈的黑白对比效果。我们将熊猫的四肢、眼、耳等黑色部分雕成凹形,通过对模子抛光造成镜面。对熊猫的其余部分进行浮雕喷砂处理,这样既有强烈的黑白对比感,同时又产生了柔和的皮毛质感,使形象饱满生动。
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探索努力,我国第一枚熊猫金币终于试制成功了。1982年秋,当熊猫金币在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发售时,立即得到了广大顾客的好评与赞赏。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设计铸造了1983年版的熊猫金币。这枚金币图案选择了熊猫在竹林间行走的动态,在形象、结构上把它处理得更美更活泼。而且在底部增加了一个“灰面”,使熊猫的黑白关系显得更加突出、明朗。这一枚熊猫金币终于在1983年度世界硬币比赛中独占鳌头,荣获了该年度世界“最佳金币”奖。在1986年的全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评比中,熊猫系列金币又获得了百花奖中的“金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