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国古钱的宇宙观(宋康年)
我国古钱币的发展和演变,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演变和发展的,它不仅标志着时代经济的兴衰,而且在形制上还伴随着人们的形象思维而变幻。中国是世界上使用金属货币最早的国家之一,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币已很广泛,由于当时人们的思想进化,出现了以圆形方孔钱为主体货币。从此方孔圆钱成为我国铸币基本形制,并一直沿用到清末,前后长达两千多年。至于这种方孔圆钱形制究竟是怎样产生和演变而形成的?其含义空间又如何?历来泉学界众说纷纭,其说法大约有四种:一种认为是源于古代纺轮的形状,一种认为是延用古代玉璧的形态,一种认为受到古代石磨影响演化而来,一种认为是人们对日神崇拜的宇宙观所形成的。笔者认为,不管是仿效纺轮,还是仿效玉璧以及石磨,追本求源地分析,纺轮、玉璧、石磨等都是圆形穿孔的形制,它之所以形成,应该说都是与人们的形象思维有着密切关系的。所谓形象思维,是指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里形成的一种反映,这在许多古文献以及田野考古发掘资料中可以得到证实。郭沫若先生曾根据卜辞材料,认为在殷商时代人们每天早晚均有迎日而出、送日而入的礼仪。我们知道,日出为昼、日入为夜,日月当是人们白天黑夜抬头相见的最大天象。在古文献记载中也有“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礼记》)。郑玄的注文指出:“天之神,日为尊”。以日为百神之主。“天之诸神,唯日为尊,故此祭者,日为诸神之主,故云主日也。”说明古人对日神之崇拜,已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表现出他们对日神的崇拜和敬意,自然而然地也无时无处不形象地表现出来。
钱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使用物品,更有价值来表现他们形象思维的宇宙观。另从全国各地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情况来看,很多石器、陶器上常见绘有类似太阳和月亮的图案,这就更加证实宇宙观念在古人思维形象上的具体反映。我想,当人们在制造纺轮或玉璧、石磨等采用圆形,至少也可说是人们的宇宙观所启发的。因此说,玉璧、纺轮、石磨不能说是图形穿孔钱的源,而是属于发展中的一种流。所谓宇宙观,即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一种根本看法。古人说:“古往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西晋鲁褒在《钱神论》中也说到:“上智先觉变通之,乃掘铜山俯视仰观,铸而成钱,故使内方像地,外圆像天,大矣哉。”诸子著作中也曾多次提到:“天道为圆,地道为方。”“方属地,圆属天。”古钱外圆内方,正好体现了这种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故历来帝王多采用这种方孔圆钱形制,以象征天圆地方、天地覆载万物,来显示他们主宰天下,成了“居权神授”的符瑞。既然方孔圆钱与人们的宇宙观有着密切联系,那么后来在钱的正、背面上相继地发展有日、月、星辰的纹饰,自然这也是对宇宙观进一步具体的描绘。
总之,我国古代方孔圆钱形制的延用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说明人们的宇宙观的形成由来已久,而且还不断演变深化,为我国货币文化发展史上谱写了灿烂辉煌的篇章。
作者为中国钱币学会员,安徽望江县博物馆副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