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面对被改写的金银币史,我能做的仅仅是……
舆论的力量是强大无比的,在金银币方面同样可能会存在谬误变成真理的现象。对于发行时间并不长的中国现代金银币史,如果主管部门不尊重过去的事实,那么一些金银币的历史是很容易被改写的。而且,被改写后的“版本”甚至还会延续不断地传下去,并成为新人的学习教材。我作为一名爱好者,面对有关部门的这些不认真的做法,虽感到人微言轻、力量有限,但始终坚持对金银币的实情,该讲的还是要讲清楚,该说的必定要说明白。
1、请历史老人讲话,让客观事实作证。
我们要全面了解中国彩币真正的发行和上市时间,尤其是没有切身体会和经历过的币友,是根本不可能知道其背景的,如果机械地、单方面地凭借目前出版的金银币书籍图录等资料(包括钱币专业网络资讯)是远远不够的,搞不好还容易陷入纸上谈兵的空洞怪圈。
那么,在1997年前后各家媒体对彩币的态度和具体做法是怎样的?犹如新生婴儿一般的彩币是如何一个一个地诞生在我们大家面前的?
我认真回忆了当时的情形并查阅了有关历史记录。当时在社会综合类的报刊中,对金银币相关信息的报道并不是很多,而专门为钱币(包括金银币)开辟一个专栏或加强这方面宣传力度的刊物主要有:华东信息报、信息早报、中国证券报、现代经济报、国际金融信息报、每日侨报、安徽市场报、文汇报,以及各地“日报”和“晚报”中的“经济投资”专版。较为专业的刊物有:大江南、金融时报、收藏杂志、中国钱币杂志、中国金融杂志等。在各种报刊媒体中,我认为大江南是比较全面的。它能紧密围绕上海和北京等地的邮市,其速度快、信息较准。大江南自1997年创刊以来,先是以邮品为主,随着钱币尤其是金银币的逐步火爆,便开始同步关注金银币方面的信息。
在我看来,卢工等收藏品市场就是接生婆或妇产医院,新闻报道积极分子就像产妇的亲朋好友,金银币爱好者好比是产妇的隔壁邻居,整个收藏品圈子就犹如一个超级的育婴室,所有这一切,全部都是孩子诞生和成长的历史见证人,大江南等媒体功不可没。
1997年9月底10月初,中国证券报、大江南等曾分别透露:由中国金币总公司、中国集邮总公司联合主办,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市邮电管理局协办 “’97上海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 将于1997年11月19日至23日在上海展览中心隆重举行。但是,所有媒体均没有披露我国将要发行彩币的消息,更不知道是由国外代铸的,大多数只透露了要发行加字熊猫币等相关纪念品。从“’97上海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至1998年2月期间,人们是不知道国家接下来要发行第二、三款彩币(即吉庆有余和熊猫)的,这就好比我们今天还不知道一些事情已经发生了一样。11月27日,大江南又刊登了“’97邮品拍卖结果”以及由宝木撰写的《“邮币博览会”带动沪市邮价微幅反弹》一文,文中没有谈到彩币一事。12月12日,上海造币报的“钱币角”栏刊登了晓兵的文章《博览会印象》,文中也没说彩币的信息。12月18日,田心在大江南“邮市快递”的上海篇中,针对“’97上海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只说到了熊猫加字币,仍然未谈及彩币。从1998年1月2日起,在大江南的第4版,专门开设了“本周部分邮品走势图”栏,仍没说到彩币。大约是从1月8日起,由田心开始写到了彩币这个话题……
我个人认为,在对币面年号与实际面世(或上市)时差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分析判断水准较高的是殷敏,如在1998年4月23日大江南第4版的“走势图”中,殷敏一语道破了其中的玄机:“97彩银1盎司猫,虽然冠以1997字样,但却在本月上旬方在上海卢工露面,……从该款币的背景情况来看,它是金总继成功推出虎年彩币和吉庆有余彩币之后推出的第三款彩币……”,就是这么一个“冠”字,犹如X光检查和CT断层扫描,将“病灶”看得一清二楚!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经典例子,具有极其珍贵的史料价值。
为什么现在的金银币书籍资料等会静悄悄地“改口”呢?
关键问题是出在金银币表面的年号上!因为钱币的年号并非是该币的真实面世(或上市)时间,如以币面年号排列,自然就按年号的大小顺序。所以现在的一些出版部门几乎是在漠视事实,根本不尊重历史,稀里糊涂地以币面年号来“统计”金银币“出生”的先与后。我就以居民身份证上的出生时间和人的实际出生时间来作比喻,就容易理解金银币真实的发行面世(或上市)时间和其表面镌刻的年号时间不一致的现象了:在现实社会中,有不少人因出于某种目的和要求,如为了孩子入学、考学、参军、就业、“享受”未成年人的保护法规等;成人为了婚姻、分房、提拔、退养、退休、享受老年待遇等,在申报户口和申(换)发身份证时,或在平日特地向公安机关提出修改出生时间的申请,故意将孩子(或本人)的出生时间报小或报大,因此要真正了解和掌握一个人的真实出生时间,仅凭借其身份证有时是搞不准的。
所以只有依据历史上的凭证并结合现有的相关材料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全面、客观、正确看待中国彩币的历史和其现象的复杂性。这不仅仅适合彩币,我看也适用金银币研究的其他课题。
2、鉴定证书和外包装是金银币的重要附件。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往往都有它的固有特征和连续性,我们不能随意割裂其中的一部分或某个重要的环节,必须客观分析和整体看待。否则,就容易发生片面性和主观性。对于金银币原配的鉴定证书和外包装的重要性,我要特别强调的是:
①鉴定证书是考证金银币的直接证据。比如,我们鉴赏面值10元的国际环保年银币就必须借助和依赖于其鉴定证书,否则是根本无法搞清其真实身世的。我曾于今年5月15日陆续在中国金币收藏网和中国集币在线发出了“求解(2007第1号)”,很快得到了凌峰、尘云、萧菡、广银阁、金不换、tongbao等朋友的热情相助,尤其是我在广银阁、金不换的鼎立帮助下,结合该币配发的鉴定证书等资料,终于将这个难题解开:在该币的鉴定证书、捐赠证书和所有外包装中都说了很多很多的话,居然没有一句讲到发行时间的。“时间”,这可是我们中国从小学生做作文开始就反复强调的写作第一要素(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有关部门都竟然都给忘了,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该币不是1992年发行的,真实发行(面世)时间是1999年,但万幸的事也有:时任的央行行长在其鉴定证书中写明了版别采用的是“1992”年的5元银币。试想,如果离开了鉴定证书,再去对照现在的金银币书籍图录,你是无法弄清面值10元银币与面值5元银币发行(面世)时间会相差这么多年的。类似谜题还有1993年的“拥有一片故土”等金银币。在1993年内,先后担任央行行长的是李贵鲜 (任期:1988.4-1993.7)和朱镕基(任期:1993.7-1995.6)两位领导,而钱币实际面世时间却延迟到了1998年,此时的央行“掌门人”已是戴相龙(任期:1995.6-2002.12)行长了。那么,该币的鉴定证书应由哪位行长签发呢?
②鉴定证书是金银币在交易中保值增值的重要保证之一。许多金银币收藏者既是收藏又会根据实际需求而不断调整藏品,因此会有易手之时的。如果没有了鉴定证书,自然就会被币商作为杀价的硬证理由,而被收购人崭的“血淋淋”的。同样,币商也卖不出好价格。这是在我们当今金银币市场和交易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我们不容回避和否定的事实。
③鉴定证书等物件既然是中央银行特别为法定金银币配发的一种合法凭证,它与金银币自身便共同组成了一个功能性的整体。就像我们从娘胎里自然带来的以及出生后不断生长的某些生理组织一样,既然长在身体上,就必然有它的功能和作用,这些组织会使我们的身体健康、端正、完美。一旦缺少了,人是能存活的,但必然会给我们带来想像不到的影响。
④金银币鉴定证书的主要特性,是一种具有文书性质的权威证明材料,就有一点类似于古今中外各类职务(职位)的任命(聘任)书和产品说明书一样,对身份(产品)具有佐证的作用和意义。
尽管许多专家和著名人士并不十分看重金银币的鉴定证书,但我坚持认为是重要的。凡是缺少鉴定证书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补的就应补上。
3、对发行时间和面世时间等问题的初探。
经常被改写的金银币史主要发生在金银币的“时间”方面,这是由于管理部门的不够重视和不够严谨所致,但不是其主观上的故意行为。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还得搞清金银币在“时间”方面的四个基本概念:
A/发行时间:顾名思义。按货币发行机构的金银币发行公告通常是指金银币向社会公开发售的具体时间,是确指的、明明白白的日子。
B/币面年号:货币发行机构称币面的年号就是金银币的发行年(发行时间)。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说法显然不够严谨。
C/面世时间:指在金银币的发行公告公布之后,由货币发行机构的具体经办单位(多为企业性质的官方钱币文化和经营公司)开始销售金银币的时间。此时会有特殊情况发生,即并非全都是公开销售的,有时一般人士未见得就能立刻接触到新品。
D/上市时间:也称作面市时间,是金银币与普通老百姓正式“见面”的时间,其地点常常是在特约经销商、民间钱币市场等中。此前,因人们已经通过发行公告等方式和渠道了解及掌握了新币的相关情况,就在等到货时间了。币商忙筹款、忙货源、忙探听、忙宣传、忙预定……;购买者忙打听期货价、忙打听各类针对新品的利弊消息……
冷静回顾一下我国现代金银币发行状况,在“时间”方面存在着混乱的现象且各种情况都兼有。这其中存在各种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又有主观方面的,或是无意的、或是刻意的。对原因的确认,我更倾向于前者,因为这是我国金银币发售体制等原因造成的,而不是货币发行机构的几位领导和工作人员造成的。
在这四个“时间”方面的基本概念中,它们的关系和表现是:
绝大多数金银币的发行时间就是币面年号,发行时间又等于金银币的面世时间或上市时间。面世时间往往是金银币经质检包装等最后程序成为合格成品从造币机构正式出厂的时间。面世时间涵盖、早于或等于上市时间,有时还会等于或晚于发行时间,但经常会出现大于币面年号的现象。不知是出于何种原因或目的,有时金银币可能会囤积于机构或大户手中,社会上几乎无人知晓,市场中更没露过面,市场人士也没见过,还误认为没发行过,或未经市场就已沉淀于收藏界。所以,面世并不等于上市,上市是金银币面世后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主要是反映在市场自由交易这个层面上。加上媒体的持续报道、币商的着力运作,新款金银币的信息满天飞,搞得人人皆知。所以金银币爱好者在收藏和投资实践中,经常会发现一个实际存在的奇特现象:现代金银币的发行时间与钱币表面镌刻的年号时间不一致。我称之为金银币的顺产、难产、早产、疑似流产等:
①顺产:金银币发行公告中的发行时间等于币面年号,同时即是实际面世(或上市)时间,绝大多数的金银币都是这种情形;②难产:到了金银币发行公告中规定的发行时间,金银币却并未面世(或上市)。最后的状况一般是实际面世(或上市)时间比公告中的发行时间要晚;③早产(催产):实际面世(或上市)时间早于币面年号时间,就是本文着力探究的问题;④疑似流产:官方权威资料显示或已列入发行计划的金银币压根儿就从未露过面,例如许多人士反映的1997年12盎司吉庆有余银币等币。当然,我们在市场上没有见到过的金银币,并非就等同发行机构未曾发行过,说不准今后还会补发、续发或突然“冒”了出来。⑤超产(增产)、减产(欠产)等:系发行机构内部掌控之事,我没有见过相关资料,不可随意猜测。我曾设想以鉴定证书号码来统计数量,其难度较大,无法操作,故超产(增产)难以明察。但是,金银币的减产(欠产)现象是可能存在的,比如1997年香港回归第三组发行量80万枚的面值10元“BU”版银币、丝绸之路第三组发行量1万枚的法显取经图金币、2000年熊猫1盎司银币等等。许多金银币究竟有没有减产(欠产)是个未知数,市场人士在这方面感受最深。虽然上述比喻不是很恰当,但某些金银币的“出生”时间、数量、背景等的确很像一口深井,这口井到底有多深?需要发行机构今后的正视,同时也需要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探明。
实事求是地说,金银币的“难产”、“疑似流产”、“超产(增产)、减产(欠产)”等,基本上都是发生在早期的不正常现象。近年来,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金币总公司一系列的锐意改革,这些不正常现象已得到了有效地遏制,各项制度和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发售政策越来越透明、公开。我相信,今后货币发行机构在规范发售等方面会做得越来越好。
然而,新近加入的朋友是很容易以现今金银币书籍上年号排列方式简单确认金银币发行(或面世)时间顺序的,这也理解,比如这两年发行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币,第一组是2006年9月20日发行,第二组于今年6月20日发行,这两组币的内缘下方均刊“2008”年号。我可以肯定,在若干年后,尤其是新人很容易误认为第一、二组是在“2008”这一年发行面世(或上市)的。当然,这个提前发行的现象曾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探讨。其实,此类现象不是现在才有的,早在我国金银币发行的早期阶段就已存在,主要发生在体育、生肖等题材上。
我一直在努力寻找困惑我们的原因并思考相关改进建议。我认为,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和看待。首先要将这种提前发行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划分出具体类型,然后提出相应的意见。
(1)提前发行的情况:一是钱币年号与重大活动举办的时间不一致,如1989年发行的第11届亚运会第一组金银币,发行时间是1989年,运动会举办是1990年,提前了1 年发行,年号按实际时间1989年镌刻;二是钱币年号与重大活动举办时间相一致,如1991年发行的第1届世女足金银币,发行时间是1991年,足球赛的举办是1991年,年号按比赛的实际时间1991年镌刻。目前我尚未发现活动在先、发售滞后的现象。
(2)发行时间与面世时间异同的情况:一是钱币发行时间与实际面世(或上市)时间一致,绝大多数的金银币都是属于此种情况。钱币在当年发行,即镌当年的年号,钱币实物同我们“见面”的时间也是在当年;二是钱币发行时间与面世(或上市)时间不一致,如2000年的中国京剧艺术第二组龙凤呈祥彩银币,在2000年7月14日发行机构的发行公告中称发行时间是当年7月18日,可实际上该币并未按时面世(或上市),是在后拖了一年之久才与大家“见面”的,至于闹出错版风波的“拖拉”现象可能还存有其他原因。
(3)关于编制金银币类书籍图录要尊重历史的建议:由于许多钱币表面的年号并非是该币的真实发行时间或面世(或上市)时间,发行机构等单位应从尊重历史事实的原则出发,切实将工作做细做深,要对未来负责,杜绝“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欠妥做法,避免不经意改写或掩埋历史的现象。建议官方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媒体及各出版单位,在今后编辑和修订中国现代金银币书籍图录时,可以增加一条“备注”栏,将钱币的实际发行和面世(或上市)时间分别加以说明,尤其是少数金银币的特例情况。完全可以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图录》(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司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1版)一书,在最后的统计表中予以备注。
我写这篇文章是对事不对人的,主要目的是要提倡学术研究必须具有严谨的精神。我深知,在与我上述观点不同的人士中,有我的老师、挚友,有平时十分支持我的钱币网站超级版主和网友,如果是今后我开了钱币小店,在交易价格上多一点少一点都无所谓,我肯定会多多让价的,但对于学术观点上存在的分歧,我一般是不会让步的,所以还请你们饶恕和原谅。
我清楚,对金银币历史背景的研究和探讨是要花时间和精力的,这可能是一些人不愿意去做的苦差使,因为从中没有钱可赚,而哗众取宠及另有图谋才是他们乐于干的。面对一些容易被改写的金银币史,我所能做到的仅仅就是把事情的本来面貌告诉大家。只要这样,我才感到心安,才对得起中国现代金银币史。(孙景龙2007.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