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_ResumeError}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1992年,中国现代金银币发行第14个年头,发行方继“中国古代杰出历史人物”系列选题后,又做出了一个新的决策,于当年推出“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发现”系列金银币。严格地说,将“发明”与“发现”相提并论,并不十分科学,发明是“创造出的以前不存在的事物或方法”,按现在时尚的语言,有“自主的创新精神”;而发现,则是“认知某种不认识事物”,或者说“由于对一个目标的研究或经验而找到”。虽然两者都有相通之处,但后者明显带有一种偶然性。相比之下,前者更具有突破性意义。
作者:高达  文章来源:来源于《钱币》报,摘自“中国集币在线”www.jibi.net  点击数5516  更新时间:2006/8/16 18:11:21  文章录入:刘扬  责任编辑:刘扬

  1992年,中国现代金银币发行第14个年头,发行方继“中国古代杰出历史人物”系列选题后,又做出了一个新的决策,于当年推出“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发现”系列金银币。严格地说,将“发明”与“发现”相提并论,并不十分科学,发明是“创造出的以前不存在的事物或方法”,按现在时尚的语言,有“自主的创新精神”;而发现,则是“认知某种不认识事物”,或者说“由于对一个目标的研究或经验而找到”。虽然两者都有相通之处,但后者明显带有一种偶然性。相比之下,前者更具有突破性意义。

  1992年是中国金银币发行的“系列选题年”,这一年推出的11个品种,有9个属连续发行的题材,包括“世界文化名人”、“生肖”、“熊猫”等。按发行方解释,推出“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发现”系列,目的是“表现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对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当时雄心勃勃,计划全套金银币共6组,自1992年始,分6年发完。但事实是,到1996年第5组推出后,后续品种就没有了下文,总共只推出了5组。

  首批亮相的30款品种中,两款面额2000元的金币,是绝对重量级选手。其直径为100mm,重量1000克,发行量也各只有10枚。这种超大规格,是中国金银币中极为罕见。两款金币的背面图案,一为“指南针”,一为“地动仪”,两者都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发明。发行方以千克金再铸古代科技辉煌的的刻意安排,也体现了他们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发现”这个选题的高度重视。

  指南针是指示方位的简单仪器,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就有以天然磁铁矿琢磨成的指南针,当时称为“司南”。东晋崔豹《古今注》中,有浮在水面指南北方向的“指南鱼”记载。北宋曾公亮《武经总要》描述得更加详细,“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在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中,“指南鱼”则以木为原料,刻制成手指大小的鱼形,腹中置天然磁铁,磁铁S极向鱼头,以蜡封注。鱼口插有一针,浮于水面,针头指南,便能辨南北。指南针的发明,使人类掌握了全天候航行能力,因而对世界航海史,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金币“指南针”的背图设计,是概念化的写实手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指南针在古代军事中的作用,指南针在航海中的重要位置,指南针发明时间“公元前(BC)四世纪”。由于构图比例把握得当,画面整体效果虚实有序,突出了“指南针”的历史价值。

  与指南针发明同样重要的,是地动仪。地动仪的发明者,是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金币“地动仪”的背图,也由三部分构成。右上方的主图,是外形似酒樽的地动仪。由铜铸浇制作的地动仪,内部有都柱,并有8道精巧的传动机构。外环有8条口含铜丸的龙,其下为8只张嘴的蟾蜍。如遇地震,内部机关被触动,龙口吐丸,蟾蜍口接。史官根据龙珠掉落的方向,测知地震的方位。金币“地动仪”背图左,为古洛阳城南的灵台,地动仪制成后,就放置在上进行观测。后地动仪在永嘉之乱失落,金币上的地动仪图案,是从《后汉记》、《后汉书》等文献中推测出的原貌。地动仪的发明时间,为东汉阳嘉元年(132),也就是金币所铸的“公元(AD)二世纪”。

  “指南针”和“地动仪”两种图案,还分别用在两枚面额100元重1盎司的金币,两枚面额200元重1公斤(各250枚)的银币上。此外,50元面额(5盎司)和5元面额(22克)和100元面额(1盎司)铂币,也用有“指南针”图案。而5元面额(22克)银币和100元面额(1盎司)铂币上,则另用有“地动仪”图案。在全部30个品种,这两个图案的比例,占到36.666%。

作者:高达

  1992年,中国现代金银币发行第14个年头,发行方继“中国古代杰出历史人物”系列选题后,又做出了一个新的决策,于当年推出“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发现”系列金银币。严格地说,将“发明”与“发现”相提并论,并不十分科学,发明是“创造出的以前不存在的事物或方法”,按现在时尚的语言,有“自主的创新精神”;而发现,则是“认知某种不认识事物”,或者说“由于对一个目标的研究或经验而找到”。虽然两者都有相通之处,但后者明显带有一种偶然性。相比之下,前者更具有突破性意义。

  1992年是中国金银币发行的“系列选题年”,这一年推出的11个品种,有9个属连续发行的题材,包括“世界文化名人”、“生肖”、“熊猫”等。按发行方解释,推出“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发现”系列,目的是“表现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对人类做出的重大贡献”。当时雄心勃勃,计划全套金银币共6组,自1992年始,分6年发完。但事实是,到1996年第5组推出后,后续品种就没有了下文,总共只推出了5组。

  首批亮相的30款品种中,两款面额2000元的金币,是绝对重量级选手。其直径为100mm,重量1000克,发行量也各只有10枚。这种超大规格,是中国金银币中极为罕见。两款金币的背面图案,一为“指南针”,一为“地动仪”,两者都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发明。发行方以千克金再铸古代科技辉煌的的刻意安排,也体现了他们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发现”这个选题的高度重视。

  指南针是指示方位的简单仪器,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就有以天然磁铁矿琢磨成的指南针,当时称为“司南”。东晋崔豹《古今注》中,有浮在水面指南北方向的“指南鱼”记载。北宋曾公亮《武经总要》描述得更加详细,“用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型,置炭火中烧之,侯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面,令浮,其首常向午也。”在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中,“指南鱼”则以木为原料,刻制成手指大小的鱼形,腹中置天然磁铁,磁铁S极向鱼头,以蜡封注。鱼口插有一针,浮于水面,针头指南,便能辨南北。指南针的发明,使人类掌握了全天候航行能力,因而对世界航海史,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金币“指南针”的背图设计,是概念化的写实手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指南针在古代军事中的作用,指南针在航海中的重要位置,指南针发明时间“公元前(BC)四世纪”。由于构图比例把握得当,画面整体效果虚实有序,突出了“指南针”的历史价值。

  与指南针发明同样重要的,是地动仪。地动仪的发明者,是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金币“地动仪”的背图,也由三部分构成。右上方的主图,是外形似酒樽的地动仪。由铜铸浇制作的地动仪,内部有都柱,并有8道精巧的传动机构。外环有8条口含铜丸的龙,其下为8只张嘴的蟾蜍。如遇地震,内部机关被触动,龙口吐丸,蟾蜍口接。史官根据龙珠掉落的方向,测知地震的方位。金币“地动仪”背图左,为古洛阳城南的灵台,地动仪制成后,就放置在上进行观测。后地动仪在永嘉之乱失落,金币上的地动仪图案,是从《后汉记》、《后汉书》等文献中推测出的原貌。地动仪的发明时间,为东汉阳嘉元年(132),也就是金币所铸的“公元(AD)二世纪”。

  “指南针”和“地动仪”两种图案,还分别用在两枚面额100元重1盎司的金币,两枚面额200元重1公斤(各250枚)的银币上。此外,50元面额(5盎司)和5元面额(22克)和100元面额(1盎司)铂币,也用有“指南针”图案。而5元面额(22克)银币和100元面额(1盎司)铂币上,则另用有“地动仪”图案。在全部30个品种,这两个图案的比例,占到36.666%。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