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物浙东币 |
|
在抗日战争后期,日军在浙东地区利用汪伪政府发行了“储备票”,拼命抢购粮食,对新四军创立的浙东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同时伪币又不断贬值,使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物资和给养遭遇到极大的困难。为了稳定根据地物价,保护老百姓的利益,浙东临时人民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1日在余姚的梁弄成立了浙东银行,浙东行署副主任吴山民任总经理,并在三北地区(慈溪、镇海、余姚之北)设分行,发行抗币,开展银行业务。为了发行根据地人民自己的货币,浙东银行在上海地下党的帮助下,完成了印钞版的制作工作,并把印钞版夹在书中,历尽艰险带到了三北地区,由浙东报社印刷。印钞版仅有边框、币值和图案,其他银行名称、印章和号码等,都是在发行时套印上去的。所以,现在见到的浙东币,常有印名偏移等现象,这是二次或多次分印造成的。 当时发行纸币的面值原定为壹元、伍元、拾元和伍拾元4种,小面值的有壹角、贰角和伍角3种,但实际上最大的伍拾元和最小的壹角钞没有发行。目前能见到的有直型土纸黑色花边铅字排印的贰角钞。伍角钞为横型青莲色,右有收获图,下印“浙东地方本位辅币”。壹元钞有两种,一种为兰色,中框有入仓图,下书“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印”;另一种为大型壹元主币,褐色,有耕作图,下印“浙东地方本位币”及“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字样。还有伍元和拾元钞在市面上也偶有所见。 1945年10月,根据国共双方达成的“会谈纪要”,新四军主动撤离根据地,浙东银行也完成了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为向人民负责,撤离前大量抛售库存粮食,以回收浙东币就地销毁。据史料记载,浙东币的流通时间在1944年底到1945年10月之间。由于流通时间短,新四军北撤前大量销毁,又经连年战火,留传至今的已是凤毛麟角。浙东币不仅是中国货币发展史的实物资料,而且还是弥足珍贵的抗战历史文物。(《金融时报》李文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