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_ResumeError}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现两千年铸钱工艺辉煌——访“中国古代铸钱工艺”课题研究负责人周卫荣
作者:刘扬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2121  更新时间:2006/2/14 15:09:54  文章录入:刘扬  责任编辑:刘扬

 

现两千年铸钱工艺辉煌——访“中国古代铸钱工艺”课题研究负责人周卫荣

中国是世界上铸造钱币最早的国家之一,从春秋中期至19世纪末西式机制币技术的传入,传统的钱币铸造基本上未曾间断。中国也是世界上铸造钱币数量最多的国家(西汉时,120年间铸钱280亿;盛唐时,每年铸钱3.27亿;北宋时,年铸额达60亿之巨)。铸钱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最具体系的铸造行业,也是实践量最大的铸造活动。它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精华,而且不断推动中国传统铸造技术向前发展,谱写了一曲辉煌的铸造史。目前,一个全面展示中国古代铸钱技术的展览———“中国古代铸钱工艺展”,正在中国钱币博物馆紧锣密鼓筹办,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古代铸钱工艺”课题研究负责人、著名铸币史专家周卫荣研究员。
  记者:中国铸钱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铸钱与我国古代青铜铸造有什么联系?
  周卫荣:中国古代夏商周(三代)发达的青铜技术举世闻名,它的基本特点是“模/范—熔液—浇注”,它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东方铸造文明。我国古代铸钱与青铜铸造有着紧密的联系,早期的青铜货币,实际上就是一类小型青铜铸件;夏商周三代之后,青铜文化衰落,但青铜范铸技术之精华,乃由铸钱业继承,并由其不断向前推进。
  记者:从考古资料看,我国古代很早就用石范浇铸,石范在铸钱业中也有应用吗?
  周卫荣:中国古代使用石范铸造的时间很早,早在青铜时代伊始,石范已用于简单型青铜器件的浇铸。然而,在秦及其前的数百年间,石范并没有担当起浇铸钱币的主角。先秦使用最多的是泥范,秦朝泥范、铜范并用,石范使用很少。
  汉初,由于社会经历了大动乱,万物凋敝,物质财富极其匮乏。朝廷为了尽快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一方面,降低对铸币标准的要求,推行“即山铸钱”和“听民放铸”的货币政策,即民间铸币合法化;另一方面,不断进行货币大小和形制的变革。石范,成本低,易操作、不易变形,且可以多次使用;可以随着币制的改变而随时改刻再用,因此,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土石质钱范主要集中在汉高祖(前206年)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的80余年间(即汉半两时期)即是证明。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以来全国出土的汉代石质钱范有300余件,其中,95%以上都在汉半两时期;而这一时期的出土钱范绝大多数是石范。
  记者:那么,在我国什么时候开始用铜范铸造的呢?
  周卫荣:就现有资料来看,铸钱很可能是最早使用铜范的,楚国蚁鼻钱铜范和战国秦半两铜范就是典例。但汉武帝之前,铜范使用并不普遍,制作也比较简陋;汉武帝之后,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严格的铸币制度,使铜范在石范之后得到空前的发展,并把这一工艺推向极致。
  记者:在铸造史上,“叠铸”工艺是什么时候产生的?与铸钱有关吗?
  周卫荣:应该说关系很密切。事实上,“叠铸”工艺是铸钱业发明的。过去人们把叠铸工艺产生的时间上推到春秋战国甚至西周,现在看来是错误的。叠铸产生于西汉早期,它是在西汉初期,政策开明,思想解放,技术开放,铸钱业百花齐放的大背景下产生的,是铸钱业对中国传统铸造技术发展的一大贡献,是一次革命性的技术飞跃。“叠铸”不仅能在大幅提高铸造产量的同时保证铸件的质量,而且省工、省时、省料,显著降低铸造的成本。理论上一块铜母范,可以翻无数的子泥范,而且是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格。
  记者:那么,翻砂铸钱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周卫荣:铸钱不仅发明了“叠铸”工艺,而且还发明了“翻砂”工艺。大约到北朝时期,铸钱业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规模的铸造实践中,又发明了一种新工艺———母钱翻砂工艺,实现了中国传统铸钱技术的第二次飞跃。
  叠铸与翻砂,由铸钱业发明的两项传统铸造工艺,时至今日尚在使用。
  中国四千余年的金属文明,青铜时代开创了前两千年的铸造史,铸钱业则谱写了后青铜时代两千年的铸造史。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此次办展情况,大约什么时候正式开馆?
  周卫荣:这一展览是以中国钱币博物馆重点科研课题“中国古代范铸法铸钱工艺研究”(获2005年度银行科技发展二等奖)为蓝本设计的;这一专题的大型展览,不仅在我们钱币博物馆是首次,在全国的博物馆也是首次。为了举办这一展览,我们钱币博物馆各部门密切配合,将要展现给大家的是我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一展览将于近期对外开展。


  中国钱币博物馆副馆长马林(中)在指导施工人员安装古代钱车。志良 摄
  
  链接
  周卫荣,中国钱币博物馆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中国钱币学会副秘书长、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古代钱币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钱币学、货币史与冶铸史方面的研究,在黄铜史、炼锌史、铸钱工艺发展史和古代青铜范铸技术等方面有诸多研究成果;他主持研究的“中国古代范铸法铸钱工艺研究”荣获2005年度全国银行科技发展二等奖,应聘担任中国科学院“九·五”重大科研项目《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属工艺卷》编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科技考古学术委员,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研究生导师暨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自1988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要学术著作有《钱币学与冶铸史论丛》、《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等。
金融时报   记者刘志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