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珍品”利润黑洞有多大
近期,“绝版”“限量发售”“旷世收藏珍品”之类的“广告”渐多。记者采访了解到,这些“绝版限量”的所谓“珍藏品”,其商业策划者多是个人或民营公司。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各种“珍藏品”审批程序并不健全,大多是钻了市场规范的空子。
媒体广告铺天盖地
翻看一些报纸,“珍品”类“信息”扑面而来:某沿海城市的市委机关报,1月27日这一天国内要闻版上同时有4种“限量”收藏品的广告;东北某报2月5日出16个版,却有5个“珍藏品”消息。
记者归纳了一下,这些“珍藏品”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黄金书画”。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已经面世的“黄金书画”超过20种。二是珍稀钱币邮票纪念章。三是秘瓷、名表、仿古工艺名剑或名枪等。
投资、收藏界一些人士认为,上述三大类“绝版珍品”中,或许有一些确实制作精良,有一定的投资、收藏价值。但鱼龙混杂,相当一部分“绝版珍品”没有多少投资收藏价值。
四大“忽悠”异曲同工
尽管这些“珍藏品”种类不同、名称各异,但其销售手法惊人相似,概括起来基本上是四大“忽悠”:
一是“忽悠”绝版限量发行、升值潜力巨大。几乎所有的“珍藏品”都煞有介事地宣称:“本地限售XX套(册)”,提醒消费者“欲购从速”。
二是“忽悠”权威单位出版、监制、检测、保险、公证,以及大博物馆收藏。
三是“忽悠”销售空前火爆、“突发抢购事件”。哈尔滨市某报刊登的一条“新闻”称:售价19600元一套的某纯金名画,“一经面市,就引起抢购狂潮,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销或断货局面,持币待购的收藏爱好者面对发行公告惋惜不已。”
四是“忽悠”媒体、名人为其摇旗呐喊。
“绝版”背后利润巨大
一些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坦言:与国外著名品牌的绝版限量“极品”不同,国内某些“绝版限量珍藏品”并不按国际游戏规则“出牌”,走的是“邪路子”。
沈阳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金店员工披露,目前大多黄金书的书页是用工艺金箔制成的。与传统金箔不同,工艺金箔中间用一层塑形材料,再在上面喷上离子状态的黄金,形成一层金膜,由于金离子颗粒极细,所形成的金膜基本没有厚度概念。与一般的金条金砖金首饰不同,制作工艺金箔所消耗的黄金很难再回收。这位员工说,现在有些“金书”的成本不过数百元,标价却上万元。
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商界人士说,稍有常识的人都会发现所谓“绝版珍藏品”背后的猫腻:没有巨大利润,他们何苦投入资金四处打广告?假如真的销售“火爆”,限量发行的那几本早就卖光了;要是升值潜力巨大,为何不自己留着?
记者 魏运亨 (据新华社专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