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_ResumeError}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调整心态看待奥运金银币
作者:刘扬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03  更新时间:2008/5/22 15:37:53  文章录入:刘扬  责任编辑:刘扬

调整心态看待奥运金银币

俞敏
奥运三组金银币近阶段价格大幅走低引起了市场人士和投资者的极大关注,也出现了一定的恐慌心理。事实上,任何行情中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恐慌心理的出现从而导致对投资决策和认识的偏差。那么,我们究竟该以怎样的心态看待奥运金银币呢?

首先,“跌跌不休”只是恐慌心理的一种表现。
    一些投资者认为,类似奥运三组金银币这样短期内价格跌幅达到20%左右的情况,的确容易让部分投资者产生恐慌心理,而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投资者会仍认为这种大跌会破坏该品种的运行形态,并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出现“跌跌不休”的现象。不可否认,在投资市场中的确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无论股市也好,邮币卡市场也罢,都能见到这样的情形,但用通俗的话来说,被这些投资者所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一点则是,金银币是有“铁底”的。金银币的“铁底”是什么?很简单,就是贵金属的市场基准价格,无论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都有可供参考的标准,此外,金银币铸造工艺复杂,其价格中还理应包含有必要的生产成本,所以,判断金银币价格有多少下跌的空间完全可以对照其总成本来衡量,这就是“铁底”。而且对于金银币,中国金币总公司有专门的零售指导价,这一价格体系经过市场的检验,已被认为是评判金银币基本价值和价格的又一重要标杆。以这两个尺度来看如今的奥运三组金银币乃至已发行的奥运系列金银币,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发现,在经过这一轮大跌之后,奥运系列金银币离“铁底”是越来越近,而离零售指导价则更是一步之遥,在这样的情况下,担心“跌跌不休”恐怕多少有些杞人忧天的意思。

其次,发行量多寡必须有客观的参照标尺。
    引起许多投资者恐慌的恐怕还在于奥运三组金银币的发行量问题,的确,16万的银币发行量的确创下了近年来银币发行量之最,但是,发行量究竟多了吗?笔者以为,解答这个问题,必须要综合参考客观的标尺:标尺之一,现在的币市投资者,多少有些“谈量色变”的意思,只要发行量大于常规,就一概认为是利空因素,事实上,这种心态的出现更多地反映了投资者的主观看法,而恰恰缺乏必要的客观参照标尺。标尺就是需求量,只要需求量能够与发行量匹配,那么这样的供应状况就不能视作是供过于求;标尺之二,就是要考虑到奥运会的特殊因素,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具有深远影响的活动,其纪念意义远超常规,因此金银币的发行量必须考虑这个因素,以各举办国所发行的奥运会金银币为参照,最近的一届雅典奥运会同样发行了总计16万枚金币和80余万枚银币,如果以我们一些投资者的眼光看,这样的发行量肯定是过了,可事实上,这大量的金银币恰恰在世界各地畅销,四年之后,市场价格都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有了这两个客观参照标志,再来对照北京奥运会金银币的发行量情况,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这样的发行量水平或许很难符合一些投资者理想的愿望,但至少属于正常的发行量范畴之内,其依然具有相当的投资价值基础。在看发行量的时候,投资者理应撇开那种自我认为的意识,这样才能客观评价奥运系列金银币的投资价值与机会。

最后,观望心态过于浓重有时会误事。
    面对着急跌,许多投资者抱以了观望心态,这样做是有道理的,毕竟规避风险的心理在投资市场中是需要保持的。不过,任何事情都需要掌握一个度,规避风险同样如此,不注意规避风险,必然带来严重的后果,但所谓过犹不及,观望心态过于浓重有时同样会影响到投资的成效,而把握准确的度就显得特别重要。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在经过这一轮的急跌之后,奥运系列金银币特别是奥运三组金银币的价格比面市以来的最高价格跌去了两成左右,已接近零售指导价,几乎已经封死了继续下跌的空间。而奥运特殊的热点效应又为这些金银币今后的表现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随着奥运会开幕的日益临近,热效应的不断膨胀,作为纪念奥运会的直接载体,奥运系列金银币依然是收藏市场最受瞩目的焦点之一,可预期的需求是相当可观的,在这种背景下,仍然抱以观望心态显然就不是最佳的选择。举例而言,收藏者什么时候买奥运金银币最合适?当然是价格便宜时好,那么,在跌去近两成之后,奥运系列金银币首先对有意向购买的人士而言就极具吸引力,需求的上升势必带动价格的上扬,为投资获益创造了条件和空间,此时的继续观望心态无疑是贻误战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